【模拟题一】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曾自述心志:“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又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与颜回乐在何处,所乐何事,周敦颐也曾要求程颐、程颢好好参悟。
作为儒家思想重要内容的“孔颜之乐”,千百年来,一直启迪与引导着无数人积极探索人生真谛,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它对生活在新时代、担当新使命的青年人,仍然有着重要意义。
语文老师计划在课堂上举行“品孔颜之乐,做幸福青年”主题交流会。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谈谈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立意】
1.修身养德,幸福圆满。
2.人生之乐贵本真。
3.习孔颜之乐,做一个坦荡幸福的人。
4.烟火不息,在“孔颜之道”中寻觅幸福真谛。
【优秀范文】
品孔颜之乐,做幸福青年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很高兴能有机会在语文课主题交流会上分享我对幸福的思考和认识,我发言的题目是“品孔颜之乐,做幸福青年”。
孔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他从未因外在不佳的物质条件影响自己内心的感受,反而自得其乐。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更是旗帜鲜明地表达出他的取舍。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同样展现出其内心的坚守。可见,“孔颜之乐”,就是不被外在环境困扰,坚守本心,精神充盈的快乐。
同学们,千百年来,“孔颜之乐”,一直启迪与引导着无数人积极探索人生真谛,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孔颜之乐”,也引发我们思考幸福与快乐的问题:在当今社会大背景之下,什么是真正的快乐与幸福?
奉献是快乐的,奉献自己的毕生精力,救他人于危难,引他人入坦途,这就是幸福。
在深山里建一座女子高中,不仅仅让贫困的女孩子免费入学,还让她们改变了命运。张桂梅,以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为梦想,她拼命干了几十年,节衣缩食,把省下的每一分钱都用在学生身上。巨大的压力和长时间高负荷的工作让她的身体每况愈下,患上了多种疾病,每天靠吃止疼药维持。但张桂梅却无比满足地说:“她们后边走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她的幸福观与“孔颜之乐”何其一致!勇于奉献,符合道义,这就是快乐,山花烂漫,改写命运,这就是幸福。
共享是快乐的,分享自己的智慧结晶,帮大家于急需,领大家走康庄,这就是幸福。
林占熺作为解决了“菌林矛盾”这一世界难题的发明者,曾因不热衷商业化,而被讥讽“没有经济头脑”。他坦言:“如果走个人发财的路,亿万富翁也不算什么,我觉得用技术帮助老百姓摆脱贫困,才是生命最大的价值。”他在年复一年坚守内心的默默付出中,交出了自己关于幸福的人生答卷。乐于分享,赠人玫瑰,这就是快乐,手有余香,遍地芬芳,这就是幸福。
可能他们经济拮据,可能他们不被理解,但谁能质疑他们的人生选择,谁又能说他们不幸福、不快乐呢?
同学们,“达则兼济天下”是幸福,穷则立志修身也是幸福。唯有不为俗名所累,不被名利困扰,坚守本心才是拥有幸福的不二法门。我们新时代的青年学子不仅要努力成为身心平衡的幸福之人,更要勇担历史使命,把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放在心上,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建设紧密结合,为家国,勇担当,从而实现真正的幸福。
让我们一起品孔颜之乐,做幸福青年!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模拟题二】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交响乐气势磅礴,激荡人心。它一般由数十种乐器共同演奏,每种乐器均有独特的表现方法和演奏特点,各种乐器的音色、力度等还需要调和。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立意】
1.坚守自我,融于群体。
2.百家“和鸣”,方成其大。
3.融汇个性,臻于大美。
4.将独特之音汇成和谐天籁。
【优秀范文】
异质调和,方得圆融
我常常思考,在这所谓“他者”消失的时代,我们缺的究竟是独奏曲的空灵绝响,还是交响乐的动人天籁。
姑妄言之,答案应该是后者。
韩裔德国哲学家韩炳哲在《他者的消失》一书提到他者的时代已然逝去。那朋友似的、地狱般的、神秘的、诱惑的、爱欲的他者已让位于同者。他者的消失并不意味着异质性的东西不存在了,而是人们深陷在自恋的泥沼无法自拔时,开始感受不到来自他者审视的目光,也听不见自我之外的异质性的声音。如此固守在自我的狭小逼仄中,更遑论与这些多样性的他者和谐共处,达成圆融之境。
由是观之,在这自我聚焦,自恋化倾向的时代,很多人都是那希腊神话中的纳西瑟斯,沉浸于观赏自我,凝视自我,从而丧失了与他者和解与共处的能力,进而导致自我的悲剧。
叔本华说:要么庸俗,要么孤独。我却不以为然,孤独自有其风流之处,不过人们总是喜欢将卓越天才与孤独建立某种神秘联系,试图营造出天才们异于常人不受世人理解的落寞人设,实际上独特与超凡并不代表着孤独,因为不被理解本身就意味着自我与他者产生碰撞,虽然是不愉快的联系。独特应该是每一个有灵魂的人不可少的特质,正如交响乐中每一种乐器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法和演奏特点,他们既可在独奏时展现自己的无穷魅力,亦可在合鸣时调整音色、力度,绽放自己的光彩,而在我看来,后者更为让人动容感佩。
何也?
因为那珍贵的“调和”。相较于不愉快的联系,自我与他者的相处方式还是贵在调和。人们在不断裂变的新世界中,逐渐从争锋相对变得疲于倾听,疲于争辩,疲于接纳他者。现代人酣豢高眠于自我筑就的茧房之中,越发加速了原子化社会的进程,每个人都会在那自恋之茧中孤芳自赏地演奏着乐音。殊不知,那些不能调和的乐音最后却只能汇聚成一片呕哑嘲哳。若想让漫天星辰汇成灿阳,让独特之音融成妙曲,让原子化个体与他者重建联系,“调和”才是终极奥义。
我们既应有在纯净灵魂中四海皆喧闹,千山我独行的高蹈与持守,也应有在磅礴事业中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的协调与奉献。每个有志之人者自有其异质性,唯有异质调和,方得圆融。
【模拟题三】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
——孙思邈
②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
——毛泽东
③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最根本的是增强人民体质、保障人民健康。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个重要方面。
——习近平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明确了“优先发展青少年和学校体育”,青少年体育发展迎来了更好的机遇。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在“青少年体育发展论坛”上与同学们交流,展示你对“体育之效”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立意】
1.生命在于运动,运动锻炼人格。
2.良好的体魄为我们保驾护航。
3.以强健之身助国之强健。
【优秀范文】
体育强则国家强
习近平总书记说:“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可见,体育关乎国民素质,关乎国家未来。虽然我国奥运会上奖牌获得数目不少,然而据调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却在降低,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体育运动首先给我们一个健康的体魄。人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如果身体不行,我们有多大的才学可能也施展不出去,好比翅膀受伤的老鹰,即使想翱翔蓝天,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没有健康的体魄,不会有长足的发展,因为物质是健康的基础,精神是健康的支柱,运动是健康的源泉。
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世界上最持久的力量是精神力量,最难以战胜的力量也是精神力量;具备强大精神的国家,才是真正强国。体育不仅是强身健体的事业,也是强化意志、提升精神的事业。没有奋斗难有进步,没有拼搏难有发展。拼搏精神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是国家强盛的内生动力。体育运动孕育产生体育精神。竞技场上强手云集,成绩不仅在于能否拿到奖牌,更在于是否体现出自强不息、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体育精神。体育能够振奋全民族的“精气神”。
1917年,一位以“二十八画生”为笔名的年轻人,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文中说:“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这个年轻人就是青年时期的毛泽东。他大声疾呼,“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同志就从全民健康的角度出发,多次号召要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进人民身体健康。”
然而,近期某省大一新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抽测合格率为78.78%,连续两年呈下降趋势,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发展全民体育运动刻不容缓,这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我当今少年体质下降,怎不令人担忧?
全民健身、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轻视体育的民族,是难以强盛的民族;体育落后的国家,是难以真正强大的国家。体育兴则民族兴;体育强则国家强。
体育是能量,强壮体质,野蛮身体;体育是火炬,振奋精神,照亮前程。
【模拟题四】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立意】
1.摆脱急功近利,无用实为大用。
2.在学以致用的同时保持独立思考。
3.不被功利主义所困,重视精神世界。
4.破开浅显表象,选择长远大用。
【优秀范文】
悦纳“无用”之美
在唯“学以致用”马首是瞻的当下,人们不断地丢弃所谓的“无用”之学:拗口陈旧的文言诗书不再使人手不释卷,铁马冰河再也踏不入今人的梦境,礼仪教养和公益活动往往被视为浪费脑力体力的无用之学、无用之事……然而静言思之,我们的世界真的只剩“学以致用”了吗?“无用”之学是否真正无用?
抱怨声中,我们总是会听见“无用功”这三个字,这似乎已是现代生活的常态:诗书求学,除去考卷上寥寥几题,其余都是“无用功”;礼仪教养,除去饭局上应付长辈上司,剩下都是“无用功”;公益活动、社会实践,若不是计入学分档案,那都是无用之举。刘瑜曾在一篇文章中统计过,从图书馆借来的上百本书里,粗略翻过的大约几十本,记住内容的不过才几本,而真正有用的,不过一两本而已,其中的“无用功”令人不禁长叹一声。种种现象引人深思:难道这世间与生俱来那么多无用之举?其实不然,“有用”“无用”,只取决于你观察的角度。
“无用”之美往往在骨不在皮。之所以“无用功”的想法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人们选了一个肤浅的角度。今人眼中,“无用”和“有用”的界限往往是功利性的。“有用”的事物例如钱财名利,甚至于应考方法、交际手段,都像是散发着诱人香气,还有那色彩艳丽的浆果,即使饱含毒素也依旧诱人;而“无用”的事物往往是牡丹旁的莲花,孤高的气息只能吸引志同道合的人,也就难怪有人会发出“世人甚爱牡丹”的感慨。“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人们戴着名为“功利”的有色眼镜,自然也就难以窥破“无用”的美。
悦纳“无用”之美要求人们在通过“学以致用”得到物质上的富足后,更进一步追求“无用”的精神富足。学以致用让你能够得到更广阔的平台和机会,而“无用”之美则让你的精神拥有诗意的栖居。从此黄昏有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梦境有了“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喧嚣,为人处世多了“不学礼无以立”的修养,生活中多了一份公益实践中滋养出的温暖与智慧……悦纳“无用”之美,其实是悦纳了一件何其珍贵的精神珍宝。
“无用”之美之于“学以致用”,如同茫茫夜空中的一轮白月光。悦纳“无用”之美,让喧嚣的尘世得以安宁,漂泊的灵魂得以栖居。
【模拟题五】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梅奥牧授受托为一家公司提高生产效率。他让工作单调的工人们每天上、下午喝咖啡、聊天休息各10分钟,结果产量不减反增。后来他又取消了此项规定,产量仍然持续增长,因为工人们已爱上了所从事的工作,并爱上了这个集体。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立意】
1.爱人在先,功业其后。
2.得人心者,逆势亦可涌行。
3.以民为本,江山永固,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
【优秀范文】
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胜于责任感。它能让枯燥的学习变得充实有味,它能让单调的工作变得丰富多彩,它能让我们的家庭欢声笑语,它能让我们的国家人民幸福。我们要爱我们的学习,我们要爱我们的工作,我们要爱我们的家,我们更要爱我们的中国。有爱就快乐,快乐就会心态积极,心态积极就会努力向上生长,迎着阳光奔跑。
热爱是船,兴趣是帆,心中有了热爱自然能扬帆远航。梅奥教授深谙工人的心理,枯燥单调的工作往往会给人带来烦躁、厌倦的心理,心情不好工作肯定不会积极。作为公司的领导者其实要深思,有时候一杯咖啡,简单的茶点,10分钟的中场休息,员工们聊聊家常,发发牢骚,就会让员工觉得公司很人文,工作很愉快。久而久之就会自发的“爱厂如家”,也会发自内心的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等他们爱上了工作,爱上了单位,哪怕单位不再给他那么多的福利,他也不会埋怨和懈怠,因为心中有爱,所以就不会计较得失与成败。梅奥教授高明的地方就在此,注重人文,关注人性,让工人愉悦的工作,单调从此变得丰富且充实。善于激发员工热爱之心,也是一个企业领导所要关注的。
一个家庭,温馨有爱的家庭氛围加上有素养的父母,孩子就会热爱这个家,也会为家全力以赴,活出自己应该有的样子;一所学校,和谐自然、轻松愉悦的氛围,爱心满满的老师,学生就会爱上学校爱上学习,自然成绩就上去了;一个厂、一个企业,不能只单纯要求职工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爱厂如家。在要求职工做好的时候还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做衬托,这样生产效益自然就提高了。
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唯有兴趣才能走近诗和远方。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虽然是理想的社会,看似遥不可及,但有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人们为什么可以把“桃花源”变得那么美,因为他们喜爱那里宁静的氛围,有了爱自然会把那里建设的更好,良性循环,“桃花源”就成为他们永远的家,安居乐业的地方。孟子在劝说齐宣王如何才能实行王道的时候提到“保民而王”的思想,“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安民、养民,让老百姓爱上自己的国家,物质生活得到保障后,他们就会乐于教化,自然就会从内心里愿意跟随,即使以后国不在了,齐地人还是会热爱这片土地并会建设得很好。
泰戈尔说过“孩子一开始必须通过对生活的热爱来获得知识,随后他们便会脱离生活去求得知识,再往后,他们又会带着成熟的智慧重返自己更为充实的生活。”成长始于热爱,人生终会充实丰富。
心中有热爱,人生方精彩;员工有热爱,企业才辉煌;人民有热爱,国家定繁荣。
【模拟题六】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习近平主席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演讲时,曾引用《老子•道德经》中“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来形容中国改革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原则。这是治国理政的黄金准则,也是每一个时代建设者应秉持的人生准则。
作为新时代青年,上述材料带给你怎样的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立意】
1.尽精微,方能“致远大”,破难关。
2.由易及难,聚细成大,方可成就伟业。
3.铢积寸累,日就月将,稳步前行。
【优秀范文】
图难于其易 为大于其细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语出《道德经》,是说攻克难事要从容易的地方开端,干成大事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它深刻揭示了由易及难、聚细成大的量变到质变规律,修身立德、干事创业唯有遵循这个规律,才能创立功业、有所成就。
纵览历史,突破重大难题、开创重大事业者,无不“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明臣徐溥少年时有志于检点言行、完善品德,他在书桌上放了两个瓶子,每当心中生一个善念,或说一句善言,或做一件善事,便往其中一个瓶中投一粒黄豆。反之,若是言行有什么过失,便往另一个瓶中投一粒黑豆。开始时,黑豆多,黄豆少,通过不断反省修正,黄豆和黑豆数量持平。后来,他再接再厉、防意如城,黑豆与黄豆相比显得微不足道。正是他细节小事上朝督暮责,日积月累终成德高望重的四朝贤臣。
反之,想“一口吃成胖子,一步迈到天边”,不注重下铢积寸累、日就月将之功,这样的愿望终会是空中楼阁。岳飞之孙岳珂所写《桯史》中的郭倪志一心想成就大事业,每日与众宾客批朝论政,有志整顿朝纲,大言不惭自比诸葛亮,但却不潜心从文、躬亲实践,时领军破敌,大败。以泪洗面,对左右说:“此带汁诸葛亮也”,众宾皆笑。任何质的飞跃都需要量的积累,不注重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的积累而想一飞冲天,就存在折翅断翼的风险。
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于其易”“于其细”是解决局部完善、细节把控、精准落实问题,避免出现“木桶短板”“细节魔鬼”,进而影响整体、损害大局。东汉时,有一名叫陈蕃的少年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业。一天,其友薛勤来访,见他的院内龌龊不堪,便对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无言以对。
“图难”与“行易”、“为大”与“做细”,彼此相辅相成、不可割裂。“图难”“为大”是目标,“行易”“做细”是实现目标的具体环节,小事做好,方能致其大;先行易事,方可克大难。现实工作中,很多人容易出现两种倾向:一种大事做不了,大难攻不克;一种小事不愿做,小难不愿攻。不管是哪种情况,都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和深入。要把事情做好,既从大处着眼,学习曹冲称象;又从小处着手,学习庖丁解牛,才能取得最佳成效。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古今事例和人生实践都告诉我们,凡事都应从“图难”与“为大”去规划决策,从“行易”与“做细”去行动落实。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作为新时代青年,要树立“图难为大”之志,常怀远虑、居安思危,“行易做细”“尽精微”,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模拟题七】
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辨证论治,又称为辨证施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它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过程。辨证,就是根据“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等。论治,则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的手段和方法,两者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两部分。
“辨证论治”的原则,不仅适用于治病,而且对于我们的学习生活、为人处事,乃至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都有启示意义,请你结合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立意】
1.理论先行,实事求是。
2.读懂辩证法,运用辩证法。
3.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
【优秀范文】
辨证论治,知易行难
辨证论治是中医疗疾的基本原则。辨证是究病之因,察病之质,论证是据因据质定法;辨证是治疗的前提和基础,论治是治疗的手段和方法;两者相应而生,妙手回春,起死回生,成中医治病救人之妙。
诚然,此法不只适用于治病,也确实适用于生活的诸多方面。
观古代,韩信因知“市兵”不可驱用,于是大违兵家之常,背水一战,置死地而后生,大破赵军,一战封神。而马谡扎寨,只道兵书所云“居高视下,势如破竹”,罔顾街亭地势,战略要务,一意孤行,屯兵山上,被司马懿围而攻之,终而痛失街亭,断送北伐,自己也被严正军法,身首异处,最终落得一个“马谡用兵,言过其实”的千古笑名。最可论者,历朝变法,总是争论祖宗之法可变不可变,法先王还是法后王。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个时代需要一个时代的方法解决这样的问题。还是韩非子说得明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这何尝不是辨证论治!至于纸上谈兵,胶柱鼓瑟,刻舟求剑者,比比皆是,呜呼哀哉。
视近代,新民主主义革命,我党城市包围农村之失,同样是不能辨证论治的鲜活例证。迷信权威,迷信苏联,为害至深。然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等人深刻地分析明辨中国社会的性质——不是苏联那样的帝国主义社会,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问题,农村问题仍是中国的主要矛盾。于是果断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终于扭转局势,才有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有了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自信。
然而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同样是对建国后的社会情况、社会矛盾,辨证不准,论治失法。一路走来,何其坎坷。
看今天,我们都有切身之感的教育,一方面感慨着少有创新型人才,感慨着钱学森之问;一方面又执着于唯分数论,将衡中模式,题海战术,时间战术,考试战术,填鸭教学,奉为圭臬,行之不疑。这本来就是一个悖论。创新型人才,源自创新性思维,创新性思维源自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和提升:多元化思维,批判性思维,感性与逻辑思维——试问,当下我们教育所奉之方法与手段可真的对这些决定创新能力的思维品质予以重视?
辨证然后论治,辨证不准,论治失法;而明知病结所在,依旧执拗不改,曰内卷压力之无奈。呜呼,此智乎?愚乎?不敢担当乎?所崇奉之法果有益于内卷之胜出乎?创新型人才之得,钱老之问,甚至我莘莘学子之身心,均系之于辨证论治认知之深浅。
辨证论治,医人,理国,治事,知易行难,你我当勉之。
【模拟题八】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万物皆有惯性,万事也可以说皆有惯性。惯性本是物理概念,它是物体的一种固有属性:物体的质量大,惯性就大;物体的质量小,惯性就小。惯性永不消失,外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却不能改变惯性;物体的质量不发生改变,惯性就不会改变,要改变惯性,就必须改变物体本身。如今,惯性又被用以表示一种生活状态,一种思维方式……
以上材料能给人以一定的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立意】
1.打破惯性舒适圈,奋斗书写青春华章。
2.跳出惯性牢笼,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3.莫让惯性束缚你的思维。
【优秀范文】
不做被惯性束缚的鸟
物理课上,惯性这个概念一经引出,便引起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人在刹车时,身体因惯性往前倾,水瓶中的气泡不随瓶子而停止,而是继续向前……一系列现象引发了不少疑问:惯性会消失吗?怎样改变惯性呢?
事实上,后来的我们都明白了,惯性不会消失,只有改变物体质量方能改变惯性。但是,物理课上的学习止步了,生活上、思维上的惯性带来的启示却从未停止。
一如水瓶中的气泡,在瓶体停止后仍然前行。惯性的存在诚然有其合理可取之处,即当我们在拼搏状态下遇阻时,借着惯性依然保持勇毅前行的姿态。然而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在安逸的状态下被惯性劝退了起身有为的欲望,成为这一只只被惯性束缚的鸟,习惯于鸟笼中的悠闲,却不愿展臂拥抱澄澈的天空。
而欲以改变这种情形,就像外力无法改变惯性大小一样,即使笼主人打开了笼门,吆喝着让鸟儿飞走,鸟盘旋一圈指不定又乖乖返回,在惯性的驱使下,返回原有的生活状态。
对于这样向惯性妥协的生活,毛姆曾言:“我不否认这种生活的价值,但我内心有一股狂放的力量,使我改变现状。”主导我们突破束缚的便是“我”,是“你”,是我们每个人。惯性纵然不会消失,但物体能够通过不断增加自己的质量使其减至最小,而个人也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减少被惯性的支配。于是,我们便看到了辞去美国教授职位,减少“于国外实现科研梦”这种惯性思维,回国投身于国内医疗科研机构创立的颜宁;看到了许许多多名校毕业,减少“高材生就应去高新技术产业搞研究”这样的惯性束缚,扎根基层、播种教育沃土的乡村教师。自我发力,方能扔下对笼子的依赖,于天空中发现不一样的自己。
个人如此,民族亦然。在文化创新方面,惯性变成了最大的拦路虎,保持一贯姿态,减弱了应对世界之变的能力。与个人同样,唯有如木工阿木爷爷一般主动融入互联网潮流,以推特、微博等多样渠道向世界展示大国匠心,木工魅力,中华优秀文化才不至被滔滔的数据洪流淹没,在封闭的惯性下独自叹息,孤芳自赏。
明惯性之利,防惯性之束缚。以“我”之奋斗,无论是个人化身的雏鹰,亦或是民族化身的鲲鹏,都将在天空的映衬下,大展宏图,勇往直前。
中职生语文干货资料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