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概述
近日,江苏一位家长在自己发布的短视频中大呼:“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
从视频内容来看,这位家长认为:老师要求家长批改作业、辅导功课,使得自己承担了老师应负的责任和工作。
视频结尾处,这位家长问道:教是我教,改是我改,之后还要昧着良心说老师辛苦了,到底谁辛苦?
无独有偶,江西一所学校三年级的家长群中,老师甚至直接点名批评几名没给孩子批改作业的家长。
家长群里出现的问题,引发不少家长共鸣。家长群本应是家校沟通的桥梁,却无形间成为了“压力群”。
而关于“家长群”的话题,在高考中其实也有涉猎,比如2016年北京高考微写作的第二题
▼
很多家长在微信或QQ等社交软件上建立了班级“家长群”。请对这种现象发表评论。要求言之成理,自圆其说。150字左右。
之后,有专家对这道微写作题进行分析,认为“评论家长群”立足现实,与考生生活紧密相关,日常生活中对这一现象的交流并不少见,“平俗之见,似在唇边”。但“言之成理,自圆其说”,要求考生在评论中不仅抒发一己之见,还需有理有据地展示对“家长群”这一现象的建立目的、沟通方式、讨论内容、价值意义等方面进行评价。
家长退群,观点交锋
观点1
建立家长群,
需要有规则约束
家长群原本是用来通报孩子们在校情况、发布重要通知的平台,但现在似乎变了味道,不仅给许多家长带来了烦恼,也给部分老师带来了压力。有老师感慨:自从进了家长群,每天都是家长会。
有老师表示,过去打电话或者见面,家长普遍有时间上的顾虑。但有了群之后,曾遇到家长不分时间、事无巨细地“@”自己,感觉随时都在上班。
北京一所中学的刘老师称,在家长群中,发一条学校通知,家长就“轰炸式”回复,手机总有点不完的未读信息。
到底是“群”有问题,还是家校矛盾的集中爆发?有人就指出,既然家长群给家长和老师都带去了烦恼,为什么还要设立家长群?
其实,本质问题是老师与家长对于孩子教育上的责任与分工的争议,也是社交媒体时代班级管理的新课题。
与其“退群”,不如“善用”,而这更需要有关部门为“家长群”“立规矩”!
目前,许多地方已经出台了有关“家长群”的管理办法。
比如,上海多个区的教育局发文,为“家长群”的使用建立了规则规范;
山西太原教育局出台相关规定,严禁家长批改作业、打扫教室卫生、点赞转发各类信息等。
“家长群”原本是更好实现家校联动的渠道,设立是很有必要的,但不能成为推诿教育责任、给家长施加压力的工具。
观点2
父母像父母,老师像老师,
学生才能像学生
一直以来,有这样一种现象,就是老师不知不觉做了父母应该做的事,当起了学生的“全职保姆”,生活起居、事无巨细;另一方面,也有家长在抱怨“家长作业”,有了家长群,在这种“零时差”通讯的情况下,这种情况似乎比以前严重了。
有家长表示,回家辅导孩子作业已经成为自己的“噩梦”。
10月13日,浙江还有一所学校,为了迎接检查要进行大扫除,要求家长自愿参加打扫。一位家长因为没看到群通知,没有参加打扫,被老师要求面谈,并被指责不尊重集体和老师。
类似的“抱怨”也出现在老师群体中。江西南昌市一所幼儿园的陈老师,每天花费精力最多的事情就是追着孩子们拍摄短视频。“从孩子进园到放学,从教室里到教室外,我几乎是跟踪拍摄,一天要在家长群发至少10个短视频,让家长们了解孩子的情况。”
大家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大家还说:老师要像父母一样,对待每个孩子;但是,果真是这样的吗?其实,在教育中,“老师”和“家长”扮演着完全不同的两种角色。父母是父母,老师是老师,虽然都要对孩子有爱,但是谁该负责什么,应该界限清楚、泾渭分明。
如果老师不像老师,家长不像家长,又怎么要求学生像学生呢?或许,我们更应该把家长群视作一种现代教育的隐喻:高度精密的教育系统,要求更多人参与到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去,却顾不上实际的效果到底几何。老师不断布置各种作业、任务,家长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辅导孩子,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尽职尽责。可是人们似乎都忘记了,学习,到底是谁的事?
家长退群,高考作文怎么考
其实,“家长群”这个热点话题,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在考试中了,2019年江苏省盐城市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就有一道相关作文题,我们一起来看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杭州李先生遭遇了一场家长群“危机”。因为他开法拉利跑车送孩子上学,老师就在家长群向李先生建议,不要再开跑车接送孩子了,理由是会引起孩子的攀比心理,不利于教育。李先生回怼:钱是自己辛苦赚来的,不偷不抢,有什么不对?难道还要为照顾其他孩子的心情,特意买一辆普通汽车来接送孩子吗?为此,李先生被踢出了群。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本题审题难度不大,重在考查考生的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写作中一定要显示积极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写议论文可以就事论事或就事说理,着眼于问题的解决或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要能彰显出高中生的思维品质。写记叙文可以围绕问题的解决展开思考,以李先生被踢出群为起点,重点写李先生、老师或家长群群主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和改正。
考生们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立意。
1.从李先生角度
①虚心接受老师的建议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
②“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顾及其他孩子的心情也是教育自己的孩子;
③勿让法拉利跑车毁了孩子的三观。
2.从老师角度
①要客观、冷静、理智地处理教育中的问题。
②加强沟通,做好家长工作也是教师工作的一部分。
3.从其他家长或群主角度
①家长多沟通,也是教育的一部分。
②建群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教育问题,而不是激化矛盾。
4.从综合角度
①杜绝干扰,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受教育环境。
②加强沟通,增进理解,才能形成教育合力。
家长退群,大报时评有话说
1
辅导功课压力大?家长退群引热议,专家给出建议
北京日报 2020-11-05
“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近日,一则短视频冲上热搜。视频中,一位家长抱怨,自己下班回家要忙着批改作业、辅导功课,承担了老师应负的责任,不堪重负决定退群,视频引发不少家长的共鸣。专家表示,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和学校都有责任,“各尽其责,相互支持,才是最好的合作共育。”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介绍,全国妇联的一项调查显示,40%以上的家长觉得无力辅导孩子作业。将本来该由学校承担的责任转嫁给了家长,才会引发部分家长的不满。有时,学校和老师布置的作业超出孩子年龄水平和能力范围,需要家长协助甚至主导完成。家长穆女士举了个例子,今年国庆节假期,老师让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看一部老电影写影评,“孩子顶多是有感想,怎么会写影评呢,只能家长上手!”她还提到,班里最近让画“我和民法典”,“7岁的小孩连民法典是什么都不知道,何谈创作呢?最后交上去的也都是家长代劳的作品。”另外,看书、复习、参观等作业完成后,还需频频拍照上传打卡,也会花费家长不少时间精力。
另一位宋女士看到这则短视频也觉得很有共鸣,视频中家长的困扰她也遇到过。儿子所在班的班主任有时会在群里点名,比如圈上某几位家长,说“今天预习作业没有完成,请家长督促完成”或“放学之后来找我”等。“如果经常被圈,一方面会很忐忑,担心孩子在学校有什么事儿,另一方面也觉得有些丢脸,好像孩子在学校表现不好,老有问题一样。”
初中英语教师高女士有多年带班经历,她认为,请家长协助完成作业应有一定尺度。她坚持的原则是,涉及教学知识本身的内容老师负责,请家长协助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是否完成、字体如何以及讲过的作业是否已经改正,“家长既可以轻松做到,也便于他们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进展和在校表现,对孩子是一种关心,更是一种督促。”她表示,如果等到老师到学校检查作业时发现字迹潦草再去沟通,可能有点“过期”,不利于及早帮助孩子端正学习态度。
在孙云晓看来,家长辅导、批改作业本质上是家庭教育学校化、知识化的表现。他表示,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既需要知识的教育,也需要生活的教育;知识教育主要是学校的责任,生活教育主要是家庭的责任,“各尽其责,相互支持,这才是最好的合作共育。”当然,在孩子的学业发展方面,父母不可能不关心,但主要应该是创造良好环境,培养孩子的兴趣与习惯,而不是批改和辅导作业。
(原标题:辅导功课压力大 家长退群引热议 专家: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应各尽其责)
2
退出家长群能否打破教育的僵局
中国青年报 2020-11-05
“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近日,一名家长的“怒吼”火了。该家长在视频中吐槽:教是我教,改是我改,之后还要昧着良心说老师辛苦了,到底谁辛苦?
或许是说中了太多家长的心思,这条视频一度飙升到微博热门话题首位。然而,稍微一分析便不难发现,这表面上的气势汹汹,背后却隐藏着虚弱与无奈。假如真的理直气壮,退就退了。退个群还要录一条“怒吼”视频,正说明退得心不甘、情不愿,是迫不得已。
家长群是家校交流的平台,许多重要信息都是通过这个平台传达的。“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看起来痛快,却透着一丝不计后果的苦涩。退了之后怎么办?你怎么了解孩子的在校状态?又如何获得学校的通知、老师的叮嘱?新闻后面,很多网友发出“共鸣”:怀念没有家长群的日子。
这种“怀念”,只是给记忆蒙上了一层玫瑰色的面纱而已。固然,有一些教师在群里频频发通知,给家长“派活儿”,让家长增加了很多负担。但是,“群”的问题不在群里,在群外。假如一个教师要求家长批改学生作业,那么,退出家长群就能让教师不作如此要求吗?恐怕是自欺欺人吧。
家长群只是一个工具,如何使用取决于参与其中的人。所以,真正的问题在于:为什么有些教师觉得可以让家长批改作业,或者做更多“越线”的事?事实上,关于“群”的管理,有关部门已经多次发声。去年,教育部在回复政协委员提案时明确提出:“教师不得通过手机微信和QQ等方式布置作业。”浙江等省份相继出台规定,明确学校不得在家长群里布置作业,不得要求家长通过打卡提交文化学科作业等。近日,太原市教育局提出,严禁要求家长批改作业、打扫教室卫生、点赞转发各类信息等。
主管部门的态度如此明确,为什么仍有教师让家长批改作业?除了个别教师的师德师风问题外,这恐怕还与整个教育领域的氛围有关。
中国人历来重视教育,一些家长更是为了子女教育不惜倾其所有。自己节衣缩食,给孩子报上万元的培训班却毫不手软;上班未必第一时间回复工作任务,学校发个通知却立刻回复“收到,谢谢老师”……教育竞争日趋白热化,谁也不甘心自己的孩子落后别人半步。对于足以影响孩子“前途”的老师,家长们当然无比重视、全力配合了。于是,部分老师难免“得寸进尺”——既然家长这么积极,那就再多做一点吧。
从另一方面来说,在过度竞争的情况下,家长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校外报各种培训班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这些都是家庭自发为子女教育“加码”的表现。谁也不敢说,自己对孩子的学习表现已经满意了,就算是校内成绩已经很好,还有更多的艺术课、竞赛班、体育特长训练在等着。
或许有人发现了,这一场景与最近流行的“内卷”概念很相似。在某一领域,人们的投入越来越多,因此增加的产出却非常有限。也有人用“剧场效应”来解释这种现象。在一个剧场内,前排的人为了看得更清楚而站了起来,后排的人就不得不也站起来,最后导致整个剧场的人都只能站着看戏。虽然大家都付出了更多成本,但是谁也没有得到更好的体验。
这种局面令人痛恨,也令人无奈。谁都想打破僵局,但谁也不愿意第一个退出竞争。这就是为什么当那位爸爸退群时,众多家长叫好的原因——他做了其他人想做而不敢做的事。
当然了,对于教师要求家长批改作业之类的明显不合理要求,家长可以跟教师沟通,向学校投诉,或者向当地主管部门投诉,通过这些渠道理直气壮地解决问题。只是要想从此以后就不管孩子的学习,恐怕是不可能的。退群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吗?恐怕也只能逞一时之快吧。
3
退得了家长群,退不出育娃的焦虑
工人日报 2020-11-04
“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近日,江苏一家长在自己发布的短视频中大呼。他质疑,老师要求家长批改作业、辅导功课,使得自己承担了教师应负的责任和工作,“教是我教,改是我改,之后还要昧着良心说老师辛苦了,到底谁辛苦?”
从11月1日开始,这位家长的呼声制霸热搜榜,直击网友心扉。人民网主持的新浪微博话题#压垮成年人只要一个家长群#,引发5.6亿人次的关注与参与。多数网友认为,这位家长说出了自己想说而不敢说的话。也有网友担心,家长一退了之,会造成孩子被孤立。
天下苦家长群久矣!
事实上,家校关系在一些地方,积怨已深。类似话题每每出现,都会引发热议。比起老师布置家庭作业、安排家长批改这些硬性要求,家长群里某些家长谄媚式的吹捧、某些老师颐指气使的批评,更令不少家长苦不堪言。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家长群犹如一面镜子,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教育的内卷化。
作为家长群中的一分子,龚先生在思考一个问题:退群容易,发泄也不难,但这样真的能让我们从此对孩子的教育不再焦虑了吗?
如果没有家长群,老师还可以打电话、书面布置、让学生口头传达种种任务,还可以叫家长来学校等,办法很多。家长依旧要教、要改、要替孩子做手工,时不时还要聆听老师的训话,逢年过节甚至还得绞尽脑汁地“表示表示”。群没了,可还是一地鸡毛。
话说回来,令家长们苦不堪言的家长群,难道就是老师们的心头好吗?
未必。
过度的教育竞争,使得家长焦虑而敏感——砸锅卖铁买学区房、托人找关系选老师选班级,如果老师的做法和能力不能满足家长的期望,自然就有怨气,哪怕是对自己的孩子少了一点关注,也会让神经敏感的家长头疼上半天。而众口难调,每个家庭的教育目的、路径不一样,有人推崇素质教育,有人只看中分数;老师留作业也不是,不留也不是。每天除了工作以外,老师还要在群里解答家长们的各种问题,同样也是苦不堪言。
至于那些不乏虚情假意的感恩、夸赞,当真那么让人受用吗?只怕也是因人而异。让人不安的是,现下个别老师的推诿、虚荣,与少数家长的阿谀奉承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
家长群,本来是家校之间的一座桥梁,“家校共育”已是共识,但两者的分工、界限如何界定,却悬而未决。虽然大家的目标一致,但是正因为各方的焦虑,因此格外不能容忍“猪队友”。
退出家长群后,大多数家长面对明晃晃的分数,依旧会心惊胆战;面对万人走独木桥的考试,依旧是心向往之。不批改学校老师留的作业,我们依旧还要送孩子去辅导班、陪孩子刷题。无论如何,与体制内老师结盟和解,是最容易也最有效率的行为。
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落实中小学教师家访制度。十天前,太原市教育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减负工作的实施意见》,严禁要求家长批改作业、打扫教室卫生、点赞转发各类信息。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话古已有之。给家长减负,并不意味着否定家长参与教育的意义。原生家庭和教育机构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缺一不可,相互为难不如握手言和。
厘清家校权责边界,通过有效沟通,达成双方深度理解,推动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学生、家长、老师才会真正被减负。
4
从家长大呼“退群”听懂家校群的异化
北京青年报 2020-11-03
近日,江苏一位家长在自己发布的短视频中大呼:“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从视频内容来看,这位家长认为,老师要求家长批改作业、辅导功课,使得自己承担了老师应负的责任和工作。视频结尾处,这位家长问道:教是我教,改是我改,之后还要昧着良心说老师辛苦了,到底谁辛苦?
对于这名家长的做法,家长们的意见并不一致。赞成者认为他说出了很多家长想说却不敢说的话,而反对者则认为家长也太偏激,教师要求家长批改作业、辅导功课,也是为了孩子好,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最后吃亏后悔的还是自己。
其实,这位家长的做法是完全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的。去年6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简称《意见》)明确提出,杜绝将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或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不得布置惩罚性作业。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强化面批讲解,及时做好反馈。很显然,学校教师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把学生作业变为家长作业,是违反这一《意见》的,家长不但有权拒绝,而且,有关部门还应该严格落实《意见》。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的家长群,本来是为了方便家校沟通信息,但不少家校群变为了教师给家长布置作业群,家长则成为校外辅导员和作业批改员。这是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职责的混淆,让家庭教育围着知识教育转,把学生包围在知识教育中,既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又让亲子关系异化为分数关系、成绩关系,加剧家长的焦虑情绪。
家长群异化为作业群,这是“知识教育至上”、“分数至上”的结果。一方面,中小学办学有明显的应试教育倾向,重知识教育(智育),而轻视其他教育;另一方面,学校希望家长能积极配合学校抓学生的学习成绩,而这种做法存在诸多问题。首先,不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些孩子放学时根本不记作业,而是回家问父母;其次,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批改作业会了解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让家长批改如何做到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进而调整教学方法与进度?再次,家长的文化程度不同,很多家长根本没有学过教育学、心理学,不懂辅导孩子,用不科学的方法辅导孩子并不利于孩子学习进步,而且会产生亲子冲突。
把家长深度卷入到学生的学习之中,这不是“家校共育”,而是“家校共教”。这不但让家长把家庭教育就理解为辅导孩子做作业,而忽视除学习之外的生活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还让家长只盯着孩子的分数,和学校老师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张。就学校办学而言,主要事务包括教学事务和非教学事务,教学事务应该由专业的教师负责,而家长参与学校的办学监督、管理,主要应该参与非教学事务(诸如购买校服、监督食堂卫生等等)的管理。
家校共育必须清晰地界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职责,教师是教师,家长是家长。只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各司其职,才能给孩子成长营造健康的环境。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坚决纠正中小学办学的应试倾向,要破除当前存在的“唯分数论”、“唯升学论”问题,推进中小学办学实现“五育并举”,才能把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从应试教育的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
5
光明时评:从“退出家长群”的怒吼该反思什么?
光明日报客户端李勤余 2020-11-02
近日,江苏一位家长在自己发布的短视频中大呼:“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这声“怒吼”,很快在互联网上引发热议。力挺这位家长者众多,为教师鸣不平者亦有之,家长群,到底困住了谁?
在网传的视频结尾处,那位江苏家长问道:“教是我教,改是我改。之后还要昧着良心说老师辛苦了,到底谁辛苦?”这一“灵魂拷问”,显然说出了不少家长的心声。经历了一天劳累、繁忙的工作后,不少家长还不得不坐到书桌前,不厌其烦地为孩子辅导功课,完成各项老师布置的任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
至于还要说“老师辛苦了”,可能就是压倒这位家长的最后一根稻草。其实,他不是第一位对此表示不满的家长。早在2018年9月,就有一位家长在家长群中吐槽老师:“晚上12点你睡觉了,我的孩子还在写作业”。结果,这位家长反倒被老师踢出了群聊。事件的具体情况不同,但都反映出相同的本质:部分老师利用手中的“权力”,为家长增添了太多不必要的负担。本该起到家校沟通作用的家长群,就这样被异化了。
可是,如果因此把矛头统统指向老师,似乎也并不公平。首先,在家长群中“任性”的老师,毕竟是少数。其次,在工作时间之外,还要把大把精力花费在家长群,相信也不是每一位老师所期望的。最后,教育孩子、提升成绩,也确实离不开家长的大力配合。现实中,不愿配合老师的工作,甚至对孩子学习不闻不问的家长,也不在少数。因此,老师在家长群里的“活跃”身影,同样透着一份无奈。
老师和家长都没有办法为家长群点赞,这是个老问题,也早就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比如,今年10月,太原教育局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减负工作的实施意见》就明确指出,严禁要求家长批改作业、打扫教室卫生、点赞转发各类信息等。
如此说来,只要在家长群中“约法三章”、明确规则,就能避免家长和老师之间的冲突,还家长群一份“清净”?恐怕事情并不这么简单。
还是有些网友的评论一针见血:“以前没有微信的时候怎么办?”在朋友圈里,也有许多人发出感叹:“怀念没有家长群的日子”。我们当然不必把责任全部推卸给现代化的通讯工具,真要退回到没有智能手机的时代显然也不现实。眼下,更值得反思的是,在这场争论中,学习的“主角”——孩子本人,为何反倒不见踪影?
或许,我们更应该把家长群视作一种现代教育的隐喻:高度精密的教育系统,要求更多人参与到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去,却顾不上实际的效果到底有几何。老师不断布置各种作业、任务,家长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辅导孩子,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尽职尽责。可是人们似乎都忘记了,学习,到底是谁的事?
这不能不让人联想起最近的热词,“内卷”。当人们把生命虚掷在激烈而又无效的竞争上时,教育也就“变味”了。不可否认,孩子的学习需要督促、帮助,但古往今来,任何人的成功最终还是离不开自身的努力,这是一个很简单却又被遗忘已久的道理。或许我们都应该认识到,有没有家长群,和一个孩子能不能健康成长、天天向上,没有必然的联系。
6
“我就退家长群怎么了”
新京报 2020-11-03
“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
“你们上课不用心教,下课叫我帮忙批改作业,那我要你们干什么?”
“我那么有时间收群消息,我不会自己教吗?”
“整天不是让我去报补习班,就是让我帮忙改作业,改完作业还要昧着良心说老师你辛苦了。”
“说实在的,辛苦什么?教我教,改我改,是谁辛苦啊?”
近日,江苏一家长称,老师要求家长批改作业、辅导功课使得自己承担了老师应负的责任和工作,大呼“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
不少网友觉得“画面引起舒适”,认为这位家长说出了自己想说而不敢说的话。
1. 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有能力批改作业
前不久看到一个段子,大致是用来调侃80后的。说这一代人,自以为高考完就解放了,可万万没想到,若干年后自己生了孩子,还要把功课从小学到高中再学一遍。
是啊,如今的基础教育,仿佛成了学生压力大、老师不得闲、家长负担重的事业。到底是谁在为难为?我觉得,很多时候,大家都是自己把自己绕进去了。
我们不妨来看看这件事中,家长爆出的群聊截图里一位教师的“高论”:
“你们配合我们的工作,自然我们也会更加在意你家孩子。”——这意思是说,家长不好好配合老师批改作业,就不怎么在意孩子了?这怎么有一种威胁和交换的味道?
“没批改完的家长,以为这是老师的工作?”——原来,真的有老师认为,批改作业是家长的工作……
“你们金贵的时间投资在孩子身上,将来孩子更金贵!”——咱换个主语,把“你们”改成“教师”,就不说金贵了,教师们把本该投入在学生身上的时间用到位,将来学生才会感谢你。
说白了,上面那些话从教师口中说出,不就是对家长的PUA嘛。
江苏这位家长,感觉出了不对,才发出了质问:教是我教,改是我改,之后还要昧着良心说老师辛苦了,到底谁辛苦?
如今,孩子的教育问题仿佛是一个漩涡,周边人的时间和精力都被吸了进去。渐渐地,我们似乎已经忘了,那些“可以有的”,都变成了“必须有的”。
有能力、有余力的家长,当然可以对自己孩子的学业有所上心。毕竟,家庭教育也是教育的一部分。但是,在具体的课业上,来自家长的辅导和批改,只能看作是锦上添花,而不可搞成必要的一环。
要知道,有的家长没有批改作业的能力。前些天,我便在短视频平台看到一个类似情景,面对需要辅导的功课,一位家长表示自己整个人抓狂了,因为自己只是小学毕业,自己都不会,又怎么辅导孩子?
一位网友也一句道破:没有手机和微信的时代,老师们都是怎么过的?
2.警惕从校园到家庭的责任转移现象
轻轻一戳就会发现,让家长批改作业,其依仗无外乎两点:一个是通讯发达了,打段文字发个通知,就可以把家长给安排了;另一个是,现在的一些家长,比之以往有了更高的学历和能力。
也就是说,这些所谓的“家长职责”并非天然存在,也不是法律的硬性规定,而是一些学校和教师,以及世俗观念想当然的。
回到家长群的功能上,它提供的应该是便利,而不是压力;建立的应该是高效的沟通和和谐的关系,而不是低效的纠缠和压迫的关系。
事实上,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外溢到家庭,早已经是尾大不掉的现象。为此,各地教育管理部门也一再提醒。
就在前不久,太原教育局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减负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严禁要求家长批改作业、打扫教室卫生、点赞转发各类信息等。
早在2018年,重庆市教委也曾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通知》,明确规定不得要求家长代批作业。2019年3月,山东也曾严禁教师布置不批改或让家长代为批改作业。
然而,不仅仅是批改作业,在很多方面,这种从校园到家庭的责任转移,已经相当普遍。
据央视报道,10月13日,浙江一所学校为迎接检查进行大扫除,要求家长自愿参加打扫。一位家长因未看到群通知,没有参加打扫,还被老师要求面谈,并被指责不尊重集体和老师。
自我赋权、权责关系颠倒至此,令人无语。强制他人做不属于其职责范围内的事情,理直气壮;被强制的一方,却要唯唯诺诺,连退群的勇气都没有,这才是不正常的状态。
即便是仅从市场的角度看,如今,有些学校、教师和孩子、家长的关系,也可能说是最离奇的一对了。了解情况的,知道是家长花钱把孩子送进学校;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学校掏钱请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
说到底,谁都不容易,但权责边界得划清。有些“包袱”,是自己的,就别甩给别人了。